人們都說,做紀錄片是一個勇敢的選擇,投入多,耗時長,變化多端,收入寡薄。有人不屑,有人放棄,而我,總是很佩服默默堅持做紀錄片的女孩。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個關于紐約電影學院紀錄片學生的故事。

鍾征倚,紐約電影學院紀錄片創作專業研究生二年級,她執導/制作的紀錄片《發繡》獲得了2016”讀懂中國”大學生紀錄片大賽最佳國際傳播獎。《發繡》是她第一學年的畢業作品。

 

“讀懂中國” 大學生紀錄片大賽是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以下簡稱 “廣州紀錄片節”)重要子項目。由廣州紀錄片節組委會與中國教育電視台、中國青年報聯合主辦,華南理工大學、中國傳媒大學作爲學術支持單位。本次大賽的主題包括:老外在中國、大學生、城市.鄉村、都市故事、綠色中國、創新.科技、吃在中國、“剩女”現象、漢語熱、“那山.那水.那人(中國少數民族文化)” 等人們關注的社會問題。

鍾征倚本科就讀于上海師範大學謝晉影視藝術學院, 畢業後選擇到紐約電影學院進修紀錄片創作。作爲一個土生土長的蘇州姑娘,她平時喜歡研究傳統工藝和中國古代曆史,也喜歡玩一些古典中國樂器。選擇“發繡”作爲故事的主題是因爲蘇州江南刺繡從古至今都名揚四海,但是發繡作爲刺繡的一項分支,卻鮮爲人知。

紀錄片通過周瑩華女士,蘇州非物質文化的發繡的傳承人,講述了蘇繡的曆史淵源,制作工法及發展現狀,同時召喚下一代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社會責任和更多關注 。

 

“作爲中華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傳統文化的銷售和傳播都不再是手藝人個人的事,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中國紀錄片人的事。通過媒體傳播紀錄片的方式,把這些瑰麗的珍寶展現給大家,是我做紀錄片的初衷。” 鍾征倚感慨道。

 

這位年輕的紀錄片導演還提到,紐約電影學院教會她如何成功的制作一部專業紀錄片。學生需要親自把關整個前期和後制流程,從聯系拍攝人物,撰寫劇本,准備腳本、故事線和人物情感線,制作分鏡頭,拍攝到後期制作等等。 紀錄片制作系的導師對學生要求非常嚴格,同時又尊重他們自己的想法,總是循循善誘引導他們達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然而拍攝過程不總是順利的, 一些突發狀況和拍攝中遇到的挑戰讓鍾征倚焦頭爛。比如緊湊的拍攝行程,劇組成員時間協調,器材搬運等都讓鍾征倚同學體會到制作一部真實的紀錄片需要大量的實踐和經驗。因此她很感謝自己的母親和周瑩華女士對此次拍攝的支持和理解。

 

鍾征倚想對即將參加紐約電影學院紀錄片系的學生說:“希望你們帶著真摯的情懷來對待電影事業。當代紀錄片面對的不再只是中老年觀衆,不再代表著無聊乏味,希望更多年輕人付出真心對待紀錄片,讓它能被更多的年輕人接受。”


 

 

arrow
arrow

    NYF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